杨宇全
杨宇全,男,1966年6月生于山东,现居杭州。
社会职务
杨宇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还被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聘为教授或研究员,现为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
书法方面的职务主要有: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杭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个人成就
1966年6月生于山东,现居杭州。在国家及省级报刊发表艺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数百篇,有多篇论文获省及国家级奖励,主编或参与编辑文艺丛书数十部;独立完成了《齐鲁杂技文论集》(任副主编)、《山东艺术发展研究·杂技篇》(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山东杂技史略》(华艺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杭州小热昏》(部分章节,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浙江杂技简史》(为浙江省杂技家协会重点课题项目,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魔之恋——魔坛奇人杜林森的艺术人生》(人物传记,中国民主同盟会杭州委员会编,2016年出版)、《浙江通志·舞台艺术卷(杂技部分)》、《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南宋到民国时期杭州杂技艺术研究》(为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扶持项目,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齐鲁杂技简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社出版)、《浙江通志·舞台艺术卷(杂技部分)(独立撰写,即出)、《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杭剧》(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即出)等专著。
他人评价
新文人视野下杨宇全书法创作摭言
杨天才
中国的书法史是一部文人心灵史。文人书法本质上重人、重文,因此不可忽略其深蕴的“文”“人”“书”性质。即:一是“文”学的修养;二是高尚的“人”格;三是书家的技法。文人书法是包括了“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这四要素的。可见,即便文人书法不是中国书法的全部,但由它所体现出来的性质正是中国书法的人文精神的主要所在。
杨宇全兄,山东潍坊昌邑人,早年供职于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今山东艺术研究院),世纪之交被杭州作为人才引进,此后便从泉城的文化圈忙碌于杭城的文化圈。我与宇全兄交往有年,更愿称其为“文人书家”。宇全兄对曲艺、杂技、书画、戏剧独有心得。其在专业学术的论述上,注重学术的专业理论基础,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学理性与学术水准。不管是杂技、曲艺,还是戏剧、影视等舞台艺术,均有涉猎,且能深入研究,并形成自己较为系统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末叶其一篇长篇论文《吴天明与赵焕章的世界——乡土电影比较谈》发表后即被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重点转载,一些电台也纷纷转播,且文笔之犀利、文思之敏捷,由此可见一斑。
文人书法的人文精神内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创造,也是对世界文化的一个历史贡献。新文人书法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于文化品格的铸造!只有不断提升文化品格和精神境界,把思考的角度向纵深推进。宇全兄曾参与《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的编撰,专著《山东杂技史略》(再版易名为《齐鲁杂技简史》)添补了山东杂技艺术研究空白。由他撰述的《浙江杂技简史》出版以后颇受好评。一个人写了两个省的杂技史不能不说是一个艺坛佳话。此外,先后出版了书画评论集《文人墨客两相宜》、长篇小说《萧家子画像》等,迄今,其数百篇研究评论文章见诸《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美术观察》、《书法》等中央及地方报刊,有的还被一些报刊及知名网站转载或摘载。
新文人书法不仅要体现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完美地展示新文人书法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宇全兄认为,作为文人书家,其最终成就大小,修养与品格及一个人所达到的思想境界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宇全兄主张借助文化修养、理论素质来提升自己的书法创作和笔墨表现能力,从而构建自己的审美理念和书法艺术创作图式。因此,宇全兄以治学之心为文为书,其在抒发胸臆的同时,更注重赋予作品内在高尚的人文内涵。
宇全兄数十年临池不辍,对传统有着深厚的理解,且十分注重修养与实践相结合,其对《宣示表》喜爱至极,常常置其于案头枕边,随时取阅欣赏。对钟繇的《荐季直表》《贺捷表》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此外,他转益多师,以小字反复临摹二王、杨凝式、黄庭坚丶苏东坡等先贤作品,从中汲取营养。笔画精稳,凝重端雅,有晋唐先贤写经笔意,书卷气浓,给人以清新隽永之美感。
笔中有物,墨中有韵。宇全兄书法风格和审美意境的形成,主要源于深厚文艺修养和艺术个性。宇全兄书法作品是其内在情感的自由流露与体现。其书法用笔的轻重疾徐很自然地形成一种沉着、舒缓的节奏。笔下线条的粗细、长短、字形大小都不相同,自然书写不做作,这种无意中形成的节奏正是主体生命节奏在书写中的展开,故让人感觉到,这些线条是有生命情感的,很美。字里行间有一种充沛饱满的情感在萦绕回荡,处处闪烁着诗意的光泽。
宇全兄诸体均有涉猎,尤以小楷为学界称道。其小楷追求古、雅、简、静,有笔趣,有墨趣,有意趣。中锋立骨,侧锋取妍,点画转折、衔接之处自然清楚,趣近真率,醇雄清古,表现出一种朴素的自然之美。点画与结字,如风行水面,字字用力,笔意酣畅生动。章法布局上或正或欹,或大或小,时疏时密,时长时短,奇古生动,参差错落,意味醇厚。观其书写的《心经》一帧,落笔处圆融,存筋藏骨,笔法张敛游刃在规矩之内,却又洒脱于性情之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精神意态,其所产生的美感,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
书创作是一个趋雅避俗,吐故纳亲的过程,不但关系到一个人的学力,亦关系到一个人的修养。宇全兄注重将字体结构融化为一种内心情绪的符号语言,注重用笔情趣上的奇逸变化、疏密有致,以此表现出一种淡泊平和的心境与平实质朴的情绪。更多的是借助字体结构的抒写,用笔用墨传达出的心灵境界,反映出“中得心源”的深厚造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性情挥洒的文人情怀,流畅的书法线条和了然于心的章法布局,是其经年累月、厚积薄发后的自然挥毫,也是平日涵养后才情的自然发挥。其书法作品如同其自我写照,很真实的展现了他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气韵、格局、意象,以企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中国书法推崇“以人品为先,文章次之”“先器识,后文艺”“先道德,而后文学”,这种重视伦理思想对于书家的人格塑造和书法创作都起了巨大的榜样作用。当前,在大师远去、众声喧哗之时,衷心祝愿宇全兄以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去展现新文人书法审美追求,弘扬中华审美精神!
(作者:杨天才,中国书协“当代中青年书法理论批评家高研班”学员、“国学修养与书法•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骨干书家高研班”学员,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审学术观察团成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书法院研究员,陆维钊书画院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出版著作:《唐宋书画诗赏读》、《文墨斋书画论丛》、《松庵谈艺录》、《适庐山水诗稿》、《中国山水画思想论要》。)
学问之余 墨洒珠玑
——杨宇全小楷艺术品析
王晓斌
杨宇全,不知该不该将他归到书法家行列,因为他既非科班,亦非专攻,写写字只是他的学问余事,且其学术上的成就远胜于此。可在我看来,他写出的字,无论是楷书、行草书,尤其是那一笔个性鲜明、颇具古意的小楷,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说来也是,每每欣赏一些学者名流的字时,或手札、或书信,甚或不经意题于书角的眉批,总能于内心产生一番别样的感觉和滋味。他们虽非职业书家,但他们满腹经纶,诗书滋养,信笔写来,率性而为,一任天然,不做安排,也许在书家眼里,他们的技巧、技法还有些许不到位之处,而恰恰是其某些不到处,反倒成为其个性和可爱之处,颇得“无意于佳乃佳”和自然清新之趣。
杨宇全可说是这样一个实际的例子。学识养字,注重“字外功”与书卷气,是其书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朋友尝作诗赞其曰:“文名口才溢浙鲁,主业之外偶为书。结体谨严却飞动,妙心敏目字珠玑。”其实,杨宇全主要致力于艺术研究,对曲艺、杂技、书画、戏剧更是独有心得。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与报刊编辑工作,曾参与国家重点文艺集成志书《中国戏曲志•山东卷》和《中国曲艺志•山东卷》的编撰,独立完成《山东艺术发展研究•杂技篇》并荣获文化部艺术科研评比三等奖;他的专著《山东杂技史略》添补了山东杂技艺术研究空白的。凑巧的是,由他撰述的《浙江杂技简史》也已付梓,出版以后颇受好评。一个人写了两个省的杂技史不能不说是一个艺坛佳话。此外,先后出版了书画评论集《文人墨客两相宜》、长篇小说《萧家子画像》等,迄今,其数百篇研究评论文章见诸《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摘报》《新民晚报《艺术市场》《美术观察》、《书法》等中央及地方报刊,有的还被一些报刊及知名网站转载或摘载。
扯远了!还是说说杨宇全的书法吧,犹其是我喜爱的小楷。看得出其取法高古,得钟繇小楷朴茂古拙气息的熏陶,因而,其笔下流淌出那份古意,加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异体字,那份舒灵,那份雅致,那份自然,极具个性色彩,令人爱不释手。
他说,特喜爱钟繇,尤其对其所书、在小楷艺术史上地位极高,被誉为“小楷正宗”的《宣示表》更是喜爱至极,常常置其于案头枕边,随时取阅欣赏。对钟繇的《荐季直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他也下过不少功夫。此外,他愽采众长,转益多师,以小字反复临摹二王、杨凝式、黃庭坚丶苏东坡等先贤作品,从中汲取营养。他对时下一些甜美的小楷不甚看好,认为格调不高,经不起品味,乍一看似乎是那么回事,但看久了,就见出呆板和大路了。他说,小楷要尽可能写出“古”意。钟繇小楷的妙处是每临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古”与“活” 是其最大的特点,而小楷的最高境界即在于此。
(作者:王晓斌,杭州市文联原秘书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现为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社会上多有兼职。)
相见亦无事 不来忽忆君
——杨宇全其人其文其艺素描
王佩智
前段日子,宇全兄受邀参加“中华美学精神与民间文艺评论”柯桥高峰论坛。高峰论坛,自然要请高人,宇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一起齐聚古城山阴,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高端建设献计献策。窃以为,依宇全的个性脾气,当仁不让的要在这个“高峰”上来一番阔论,才符合他的禀性。果不其然。当晚就从微信上看见了他的雄姿,那挥手向前的架式,炯炯有神的目光,很具明星范儿的。从高峰论坛研讨会上归来,他在微信上说了句山东快书式的“闲言碎语不多讲,会后继续写文章”,算是表达了会后的决心和目标,大白话,通俗易懂,且脚踏实地,不唱高调,一如他的做人和为文。
宇全兄是山东潍坊昌邑人,早年供职于山东艺术研究所,世纪之交被杭州作为人才引进,此后便从泉城的文化圈忙碌于杭城的文化圈,以热情、博学、诙谐、机敏而知名。他为人直爽率真,喜欢热闹,与人交流不设防线,信马由缰,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杨式”中心之局面,他才思敏捷,经纶满腹,滔滔不绝,敢怒敢言,你不得不甘愿做他的听众,众星拱月一般听他“蛊惑”。在那个时间段,聆听“杨式”说教可以说是一种有品位的精神享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悟到的精神享受。他开得起玩笑,经得起嬉闹,常常没大没小,无拘无束,民主大家庭,故而朋友多,粉丝多,男女老少,其乐融融。
宇全学识渊博,几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他的笔下皆为文章之素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因而写文章是宇全的强项之一。他的文笔犀利老辣,充满正能量,抨击社会弊端不留情面。在当今社会被摩天大厦、金属大桥、柏油马路、人工花园、岩石铺地那些生硬的物质占满的拥挤的空间里,他的文字更显得富有生命活力,从中能容易的读出美和启示。他的文字常见诸于全国性报端,还担任多家大型刊物的特约总编或评论主笔,迄今已发表各类文艺评论文章数百篇,有数十篇获省级以上奖励,出版专著十余部,编辑出版文艺图书数十册。
宇全新潮,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现代化手段他都会“玩”,微博、微信,无一不在他手下翻转,运用自如。他还在网上开天窗大话“愚泉酷评”,蛮时髦的,从杂技艺术、语文写作、古典诗歌鉴赏、金石书画鉴赏,到城市文化、阴阳八卦、莎士比亚,等等,等等,文笔所到之处,精辟入理,警人三分,针砭时弊,痛快淋漓,颇有大先生(鲁迅)之文风。且几乎每周就有两三篇发表,涉猎的范围广泛,内容新颖,不落俗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篇篇都有惊奇,如此大的创作量,非常人所能为,真不知他哪来的那么旺盛的精力和知识量。所以,给他戴顶“文艺评论家”的帽子恰如其分。他已经有了一堆文化艺术团体的头衔,最近听说又弄了个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的头衔,既说明他的能量在不断扩张,也说明领导慧眼独具,识得真珠。
评文论艺之余他还热衷于文学艺术创作,曾发表过一定数量的戏剧、曲艺、小说、散文、杂文、随笔等作品。其创作的被评论界认为是“杂文笔触漫画风格”的长篇讽刺小说《萧家子画像》(原名《我爱厕所》),以艺术虚构的形式,讲述了一些文人墨客与某些政客、大款在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心态及奇遇,书中对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离正常轨道的人和事,做了善意的讽喻与辛辣的批评,可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当代文化人心灵的“儒林内史”,也是一部“艺术反腐”的文学力作,所披露的人和事,对当下仍有现实警醒意义。《萧家子画像》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反响不错,据《钱江晚报》报道,该书还被列入周销售排行榜第六名。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说“书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见《颜氏家训》)宇全也不例外,他的强项之二就是书法,尤精于小楷与行草。近些年来他对书法艺术亦用功颇勤,积学养气,博览广识,其书作以魏晋为宗,取法高古,出手不凡。他习书法用他自已的话说叫“不求闻达,重在自娱”,可谓是学问余事。关键是他“娱”来“娱”去也“娱”出了名堂,平日里亲朋好友有索求,还有提着“润格”慕名而来登门求书的陌生人,逼得他漏夜作文之外还要挥毫泼墨,有时候也闹的腰酸胳膊痛。除经常参加一些展览交流活动外,还被邀请去课徒授课,随着学术研讨活动的频频参与,近来他又被一些高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或研究员,可谓名声日隆。
应该说,书法与文学的艺术属性是相通的,二者相互促进、提高、升华,但他的书法与他的文学相比,似乎看不到什么锋芒和狂野,富有书卷气,端庄秀丽,逸致典雅,这是他能够静下心来挥毫泼墨的另一个功夫。汉代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书,所意随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善矣。”蔡邕作书的这个心得体会,想必宇全大概也有。一般来说,书法的表现形式千姿万态,但它的共同点是一门需要静心而为的艺术。宇全作书时,静心忘我的投入程度,让人称奇,他可以将小楷写成米粒大小,朴茂古拙,很有味道,甚见功底,这与他喜爱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小楷不无关系。钟繇一任自然的古意,让他爱不释手,置于案头,时常地观赏临摹。常常自嘲“躲进小楼写《心经》,管它春夏与秋冬。”“字临百遍,其神自现”,因为他的书法作品“取法乎上”,故而气韵舒展,古意浓厚。宇全的书法富有创意,师古而不泥古,讲究文人气息与综合修养,以动静结合来修身养性,故而又颇具禅意的质朴,风貌很近大师弘一。这些,没有心静如水的能耐,出不了如此成果。
当然,宇全还有强项之三、之四,比如读书与为人,等等。但有之一、之二的功夫在身,足以让吾等自叹弗如了。
我和他都是外乡人,带着恨也带着爱,在这个城市相遇,虽然各自打拼,但彼此常会有些相同的感受,心灵上的沟通就自然些,他谦逊地叫我老哥,只不过年长他十岁,其实,比起他敢爱敢恨的鲜明性格来,我倒像个小弟弟,始终缩手缩脚的拉不开弓。
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相聚一杯茶。行笔至此,忽然想起清代文学家厉鹗的一幅赠友对联:“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此刻我在想,何日邀宇全兄等三五好友来四照阁临窗品茗,再听他说教一番,挥毫一番?
(作者王佩智:西泠印社社委员会文物管理处原处长,系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考古学会会员等。为西泠印社印史研究专家,出版和发表了数部学术专著与多篇论文。)
2015年12月16日初稿于西泠印社四照阁